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| 继续访问电脑版

中小学书法教学网——全国“中小学书法教学联盟”网站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查看: 9006|回复: 0

《书写派》“书写絮语”第108期:腹有诗书气自华

[复制链接]

26

主题

53

帖子

200

积分

版主

Rank: 7Rank: 7Rank: 7

积分
200

优秀版主

发表于 2017-3-19 12:52:09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欢迎注册为《语文·书法网》用户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《书写派》“书写絮语”第108期:
腹有诗书气自华

杨宝林


(杨宝林,笔名杨抱朴。沈阳师范大学古典文学教授,古代文学、书法文献学硕士生导师。吉林大学历史学(书法文献学方向)博士。本文原题目为《当下书法文化缺失的隐忧》,发表于《艺术广角》)


这里笔者仅就所见所闻,对当下书坛文化缺失现象做一些考察,旨在使书法回归文化,重回健康发展之路。

一、鲁鱼亥豕,错别字多

写错别字,古人也不免,但古代书家写错字的极少。而今则不然,全国各级各类展览写错别字是屡见不鲜的事,简直“无错不成展”。且不说篆书的篆法不对,草书的形近而讹,就连楷书、行书也是错字满天飞。

《书法报》曾报道,一位岳姓书家,书写岳飞的《满江红》,结果姓岳的“岳”均写成了“嶽”。又,《书法》杂志“编往读来”刊登了王绍龙先生给几位书法名家书写《千字文》挑毛病的来信,信中指出管峻将“日月盈昃”写成“日月盈昊”,杨再春、管峻将“盖此身髮”写成“盖此身發”,吴东民、管峻将“菜重芥薑”写成了“菜重芬姜”,杨再春、吴东民将“禅主云亭”写成了“禅主雲亭”。[1]

上述错别字,大都是由于繁简字转化造成的,其实繁简字转化也不完全是一一对应的关系,有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繁体字对应一个简体字,如“發展”的“發”与“頭髮”的“髮”,均简化为“发”,不懂繁简字的人很容易混淆。还有一些繁简字,只是在字的某个义项上有繁简关系,其他义项则无,如“嶽”和“岳”,只是在表示高山,如“五岳”、“山岳”时,二者才构成繁简关系,而表示姓和对妻子父母的称呼,则均为“岳”。“薑”与“姜”在表示辛辣的调料时构成繁简关系,表示姓氏时则不然。如果《千字文》通篇都用简体字写,“菜重芥姜”没有问题,但用繁体字书写则就不对了。将“禅主云亭”写成“禅主雲亭”亦误。“雲”与“云”在表示云彩时才构成繁简关系,而“云”做动词“说”讲或做语助词时与“雲”不构成繁简关系。《千字文》中“云亭”指“云云”、“亭亭”二山,在泰山附近,为古代帝王封禅处。

还有一些错别字,明显是形近而误。不久前《书法报》有人发表一件书法作品,将司空图《诗品·典雅》中“玉壶买春”写成了“玉壶卖春”,大错特错。“玉壶”指酒壶,“春”指春天,是说文人雅兴,喝酒赏春。“买”写成了“卖”,不仅仅是字错了,内容上也变成了骂人的话。“日月盈昃”写成“日月盈昊”的错误与其相似,都给人以像某著名主持人说的“花市灯如书”一样的感觉。

书法创作写错别字不是小事情,一字之差,词义有别,甚至词义相左,有碍信息的传递。这不仅仅是创作态度的问题,也是文化素养的体现。试想文化人没文化,成何体统!

二、望文生义,生搬硬套

有些书家,也包括书法理论家,或不大读书,或读书不求甚解,在书法创作和研究时,也时常闹出望文生义、似是而非的笑话。

大约六七年前,中央电视台《人物》栏目采访大书家欧阳中石先生,欧阳先生讲了一个故事,说某家饭店开业,某书法家写了一幅陶渊明的《归去来兮辞》前去祝贺,殊不知其内容与环境场合不协调。《归去来兮辞》本是陶渊明告别官场的宣言书,“归去来兮”是“回去吧”的意思,到饭店来的客人让人家回去,这不是下逐客令吗?显然这也是文化缺失的表现。

望文生义,生搬硬套在书法创作主要表现在落款上。古人作书落款是讲究的,措辞得体,约定俗成,由于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,在交流时没有歧义。而今则不同,从文言到白话,在信息传递上是快捷了,但有些文化因子却耗散了。当下有些书家在落款时模仿古人,常常写“××并记”(或“并识”)、“××并书”等字样。按,“并记”是正文写完之后,落款时又兴犹未尽,或是谈创作感想,或是要记与书法相关的内容,总之要记点事。而时下有些书家,既无事可记,亦无感可发,只是落书写时间和自己的大名,却也写“并记”,此真不知“并记”矣。而“并书”是书家书写自己创作的诗文等作品时的标识,书写他人的作品只能落“××书”,而不能落“××并书”。

望文生义最为典型的莫过于对古代文体的误读。大约是2002年,《中国书法》介绍陕西青年书家薛××,文章标题竟然是《薛××行状》。薛××现在还是书坛活跃人物,不知怎么早就有了行状?按,“行状”又称“行述”,类似传记,所不同的是专指记述死者世系、籍贯、生卒年及简要生平事迹,是古代散文体中的一种。刘勰《文心雕龙·书记》云:“状者,貌也。体貌本原,取其事实,先贤表谥,并有行状,状之大者也。”[2]王兆芳《文体通释》也说:“行事而趋于正道,既死而亲旧门人表其事状,供诔谥也。”[3]据此可知行状是为死者作“诔谥”而提供的生平相关资料。介绍活人事迹而标明“行状”,闻所未闻,大概作者、编辑均不知“行状”为何物。带着疑问,笔者从“百度”搜索,在某人的博客上看到如下内容:“《精英出场》栏目,陕西书家薛××、董××二位先生以‘行状’为标题来记录他们创作的真实过程。”看来这里又把“行状”理解为创作现状了。读罢哑然。

三、胸无点墨,贻笑大方

书法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分内之事,唐科举择官标准“身、言、书、判”的“书”,就强调楷道遒美。此后科举一直重视书法。在古代读书和书法是文人必须从事的两件事,没有不会诗文的书家,也没有不懂书法的文人。即所谓要文墨相兼。张怀瓘《书议》说:“论人才能是先文而后墨。羲献等十九人,皆兼文墨。”[4]在张怀瓘看来,论人的才能文学是第一位的,书法是第二位的。而王羲之父子等则文墨相兼,斯为难得。古代书家文墨相兼者众多,他们大都书写自己的作品,像王羲之的《兰亭序》、杨凝式的《韭花帖》、苏轼的《寒食帖》等均文墨相得益彰。反观当下书坛,文墨相兼之复合型人才寥若晨星,多数书家只是文抄公,只会在古人作品里讨生活。

有的书家尝试着自作诗文,但又不合诗律文法。作格律诗不懂平仄,失粘失对,又不懂入声字。什么“一三五不论,二四六分明”,均是一头雾水,有的更美其名曰新体格律诗。有的还怕别人不懂,特意标明五律、七律、五绝、七绝。不少人由于不懂格律,时常将对联写反,贻笑大方。

还有书家对古典文学没什么修养,竟然拿寿联当挽联,如北京八宝山某教授追悼会上,有人竟书写前人的寿联:“梁孟高飞,一门强壮名声极;遽年厚望,五岳同尊弦歌清。”[5]不知用意何在?揆其意,书家并不知此乃寿联,亦不知梁鸿、孟光和遽伯玉的典故。真令人浩叹!

四、文化缺失的原因和应采取的补救措施

当下部分书家文化缺失的现象是普遍的,也是比较严重的,这是制约书法发展的瓶颈。因此分析其产生原因和采取补救措施是十分必要的。

书法业内人士文化素质不高是文化缺失的主要因素。

在众多艺术门类中,从事书法的人最多,能拿笔写汉字的人都可以写书法。文联麾下的协会,恐怕是书协的人数最多,除中国书协外,各省、市、县(区)都有书协。近来又有行业书协,如铁路书协、金融书协、公安书协等,各级书协的人数约有几十万。这么多会员难免鱼龙混杂,文化素质良莠不齐,真正的大专学历都是高学历。尽管近些年培育了不少书法专业的硕士和博士,只能做分母,无法扭转现状。由于大部分书家文化水平不高,所以写出的作品错字就多,对书写内容领悟的也不到位,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文化差错是难免的。

其次,受商品大潮冲击,某些书家急功近利思想严重,也导致书家重技轻道,不愿读书。不少书家学书法的目的是为了赚钱,而不是为了增强修养,陶冶情操。而各级各类书法提高班、冲刺班,如雨后春笋,但这些书法班基本上都是讲技法,目的是为了参展参赛,几乎没有讲文化课的。这种揠苗助长的办法,也客观上把书家引上了重技轻道之路。仿佛手中有《唐诗选》、《宋词选》就可以成为书家了。

避免文化缺失的好办法就是读书。

苏轼曾说过:“退笔如山未足珍,书读万卷始通神。”前者讲的是勤奋,后者强调读书的重要性。黄山谷也说:“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,不随世碌碌,则书不病韵。”黄山谷坚信读书则落笔不俗。[6]

“腹有诗书气自华。”读书是医治文化缺失的良方。书读多了,下笔自然儒雅;书读多了,书法自然就有了书卷气。书法的高层次是写学问,写文化,文化缺失书法岂能达到高层次?至于读什么书,怎么读?这因人而异。依笔者看,缺什么补什么,最起码古诗文及名篇要精读,要提高文学修养。儒、释、道要了解,否则也出笑话。

总之是——开卷有益。

【注释】

[1]王绍龙.《千字文》中的昃昊、薑姜、髮發、云雲及其他[J].书法,2011(5):62-63.

[2]范文澜.文心雕龙注:卷五:[M].北京:人民文学出版社,1961:459.

[3]范文澜.文心雕龙注:卷五:[M].北京:人民文学出版社,1961:459.

[4]张怀瓘.书议[A]历代书法论文选.上海:上海文艺出版社,1979.

[5]杨扬,白锐.书法家的文学修养——林岫教授访谈录[J].书法,2004(6):16-19.

[6]黄庭坚.山谷题跋[A]历代书法论文选.上海:上海文艺出版社,1979.







好书写,行天下。书写派:


书写派.jpg


请扫描二编码,关注《书写派》




中小学书法教学网——专注于中小学语文书法素质教育培养!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手机版|小黑屋|中小学书法教学网    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GMT+8, 2024-3-28 17:59 , Processed in 0.100932 second(s), 36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